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科建设 | 人力资源 | 本科教学 | 硕士培养 | 科研管理 | 学生工作 | 党群工作 | 交流合作 | 校友情缘 
当前位置: 首页>>硕士培养>>培养方向>>正文
 
传播法学
2018-05-07 13:43  

传播法学学科简介及培养方向

一、学科概况

学科名称:传播法学

学科依托院系:文法学院法学系、新闻传播系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王韶春教授、孙文红教授、赵世清副教授、董润云副教授、何颖副教授、田宇副教授、傅琳雅讲师等。

二、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传播法通常是指大众传播法,即规范大众传播活动和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调整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等个体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随着传播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兴起,大众传播领域亟需法律规制和大量懂法律、懂专业的从业人员与监管人员。在我国,大众传媒作为推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国家更需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调整大众传播活动及其各种利益关系,传播法学追求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使大众传播向着有利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方向发展。因此,开展传播法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大众传播领域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传播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传播法学作为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之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加强该学科的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科交叉协同发展

传播法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法学与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在我国国内,目前有9个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设置该学科,包括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政策与法规专业下设的传媒法理论与实践方向、西南政法大学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传播法学方向等。2014年,重庆大学的新闻学院依托法学院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了新闻法学研究方向二级学科博士点。

我校文法学院设有法学系与新闻传播系,多年的办学检验和教学科研成果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两者结合办学,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方面充分发挥互补优势,为社会培养亟需的传播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传播法学学科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文法学院相关专业的学术力量,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促进交叉学科的协同发展。

(二)推进传播法学的理论研究

传播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国最早开始进行传播法学研究的多是一些新闻学界人士。在二十一世纪之前,法学界少有人专门从事传播法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法学界对于传播法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传播法的研究在中国有了令人欣喜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在研究成果方面,还是在学科自身建设方面,也还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历史变革时期,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转变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媒体的管制措施和态度是新旧观念和利益博弈状态最为灵敏的反应。在我国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传播法律规范体系?法学界对于媒体管制的观念、媒体的立法、其他国家的经验的研究,已经为本学科打下了基础,由此,进行更广泛、更有意义的传播法学的研究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具有了现实性。

(三)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

在传媒业发达的国家,传播法是新闻传播院、系和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传媒人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传媒改革的深化,社会对跨法学与传播学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本学科学生在学习传播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我国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中与大众传播活动和各类传媒相关的法律规范,重点研究我国现行法制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的保障和管制问题,从而满足法治社会对从事传播法学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对高级传媒从业人员的现实需要。

(四)回应传媒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网络传媒所引发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国家不能不对此采取事前应对的预案和制度规范,亟待需要法律的规制和大量懂法律、懂专业的人员监管。设置该学科既能为国家解决对传播行为规制的制度设计问题,又能解决对传播行为特别是网络传媒人员的监管问题,既可解决国家和市场对网络社会和网络市场的监管需求,又可解决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传播法研究对于提高广大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来说,促进传播业健康有序发展更是十分必要。随着社会的法治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由此引发的媒体陷入其中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对传播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学生系统掌握大众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厘清大众传播活动的各项法律关系,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学会正确行使传媒工作的权利并本着“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积极履行传媒人的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学科建设的基础与目标

传播法学的学科建设对完善传播法理论体系、为传媒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未来五年内,将力争使我校传播法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再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辽宁传媒业发展与建设提供支撑。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一)科学研究

近年来,传播法学专业教师现已承担并完成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法学专业与广告学专业的科研经费已达100余,在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多部著作,获得项辽宁省政府奖,二十余项其它省级科研奖励。未来将继续巩固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整合法学、广告学、新闻学专业的研究力量,重点在广告法、新闻传播法、网络传播法领域形成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学术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使传播法学研究总体上达到在辽宁省内具有领先水平。

我校传播法学研究要重视收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信息,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各类科研项目,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横向合作,积极参与政府机关立法研究、政策研究,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与支持。

(二)队伍建设

我校传播法学专业教师队伍现在已经有2名教授,5名副教授,1名讲师;其中有1名博士后,2名博士,1名博士在读,4名硕士,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未来将继续改善职称机构,使年青教师90%以上获得博士学位,形成一支能够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师资队伍,培养在辽宁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形成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且稳定的学术梯队。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未来将着重引进具有交叉学科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实务工作者作为硕士生培养导师,要为中青年教师创造进修机会,邀请国内外传播法学界知名专家开展业务培训,努力将传播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三)人才培养

我校传播法学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取得了优异成绩。未来五年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攻读学位期间就能具有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教学水平。

传播法学属于交叉学科,因此,传播法学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且传媒业及其监管单位和机构更十分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能够熟练处理各种传播法领域的实务问题,因此,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成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播法律制度国际化、一体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传播法学领域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传播法学人才还应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处理国际事务,这也是本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学科地位

传播法学专业系依托于我校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是省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未来五年,我校将依托传播法学专业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省级研究机构与交流平台,参与、举办国内、国际传播法学学术会议,逐步扩大我校传播法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学科建设的内容与任务

在未来五年中,传播法学将继续沿着学科特色方向,以服务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媒业法治建设为宗旨,积极进行团队建设,重点开展广告、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争取达到较高学术水平或者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一)研究方向建设

一是广告法研究方向:广告是大众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也是公众获取商品或服务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媒体、商家及广告经营者自身体益的驱使,如果不加强监管会出现大量虚假违规广告,严重侵犯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各国对广告都有严格的规定,广告法学将研究广告法的基本理论,广告法律体系,包括广告经营的准入制度、经营规范、广告审查制度等,特别是对广告内容的监管,以及广告法领域的实务问题等。这一方向依托我校广告学专业,是传播法学专业的主要支撑,具有十分雄厚的研究力量和研究基础及研究平台,未来将重点开拓这一研究方向的课题研究。

二是新闻传播法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法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新闻传播法研究的对象包括新闻传播法的基本理论、新闻传播行为规制的基本制度以及新闻传播行为监管制度,特别是新闻传播侵权责任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这一方向是依托我校法学专业民法学、诉讼法学、新闻学研究团队而形成的传播法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未来也将进一步整合力量,力争有更多具有交叉特色的研究成果。

三是网络传播法研究方向:网络传播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新传播途径,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传播方式。近年来,网络传播法研究的关注点是现有法律框架下的网络侵权问题。这一研究方向是以我校知识产权法学、民法学,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背景与资源而形成的重要研究方向,未来将发掘并突出体现我校在这一方向的研究特色。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形成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保持学科长期发展能力和潜力的人才队伍。力争使学科梯队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职称结构方面,争取教授增加两人、副教授增加一人;引进高水平的校外人才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一名。

二是出版专著两部,发表CSSCI收录的论文或核心期刊论文等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篇;争取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教师每人获得省部级或市厅级重大科研任务一项;整合力量,争取建立一个校级研究中心,一个省级研究学会,组织国内学界、并有港澳台学者、实务界参加的交流会议。

三是获得一项教改立项,建立一个教学实习基地;发表三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编写一部研究生教材,开设一门案例教学课程;指导研究生结合毕业论文课题在公开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和学术作品大赛;争取有一篇论文获评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关闭窗口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地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辽西路111号
邮编:110870   联系电话:024-25496582